首页 >  土人项目 >  海绵城市+景观 >  正文

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2024-06-28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广西省北海市
项目规模:
4.46平方千米
设计时间:
2017年07月
委托方: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场地包括冯家江、鲤鱼地水库及其支流,是连通山海、链接新旧城区的核心绿廊。方案结合水环境工程,以水产养殖塘改造为抓手,提出退塘还林还滩、退塘换湿、退塘还趣三大策略,在此基础上,搭建交通、照明等系统,扭转冯家江现状污染严重、红树林衰退的现况,打造为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的国家湿地公园。

2、目标与挑战

目标:在保障防洪安全与水质清洁的基础上,改善公园生态环境、增强游憩性,构建北海核心绿廊,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

挑战1:协调水产养殖塘保护与改造的矛盾

水产养殖塘是烙印在冯家江上的肌理记忆,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现状水产养殖塘分布于冯家江两岸,是市民为维持生计所建设,对河道环境造成破坏:1)侵占红树林生境,阻碍自然演替。2)饲料投放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水体富营养化。3)水泥或防渗膜防渗,生态功能丧失。。如何综合解决保留场地记忆、恢复生态环境、提供游憩机会三大问题,是项目第一大挑战。

挑战2:红树林生态系统保育与恢复

红树林是我国华南滨海区域的典型生态系统,素有“海岸卫士”之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海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然而,由于近几十年的砍伐、建塘等问题,冯家江两岸红树林数量锐减,大量生态功能丧失。如何在现状保育基础上,逐步恢复红树生境,是本项目的第二大挑战。

挑战3:柔化水利工程与滨水景观边界

按照传统水利工程方法,要满足上位防洪要求,需建立高出地面约2-3m的防洪堤,彻底切断市民亲水与红树林演替途径。如何保障城市防洪、防潮安全同时提升市民游憩体验,协调淡水与咸淡水景观,保障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是项目的第三大挑战。

3、设计策略

一、多目标改造水产养殖塘,保留场地记忆,提升生态环境

项目以水产养殖塘改造为抓手,保留场地内绝大部分坑塘,取消养殖功能,提出三大修复改造策略:1.退塘还林还滩。以滩涂地形改造、植被种植为核心手法进行红树林恢复,同时恢复鹭鸟光滩,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场所。2.退塘还湿。将堤外水产养殖塘恢复为具有调蓄净化功能的海绵,提供调蓄净化、减缓洪涝、灌溉供水等服务。3.退塘还趣。利用现状高差,将部分养殖塘改造为下沉活动场所,营建复合趣味空间。

二、滩涂宜林化改造,科学恢复红树林

红树林适宜生长于咸淡水交替的潮间带上,对地形、浸水时间、温度、盐度等有一定要求。方案通过以下步骤恢复红树林:1.因子叠加,判别冯家江红树林的宜林滩涂范围。2.清退水产养殖塘,拓宽红树林生长范围。3.引水成岛,提升内部红树林浸淹机会。4.根据北海历年逐日潮位监测数据统计,得出红树林适宜浸淹频率对应高程,通过竖向设计营建有利于红树群落镶嵌生长的滩涂。5.根据不同植被对浸淹频率、盐度等因子的要求,配置先锋红树群落、真红树群落及半红树群落,形成层次丰富,动态平衡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三、灰绿结合,保障城市安全,打造弹性景观

通过与水利、水文等专业多轮方案比选,最终确定:1.堤防后退,在满足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为红树林预留充足的自然演替空间;2.降低防洪堤高度,通过竖向设计,降低堤防与周边高差,规避屏障作用;3.建立适应潮汐水位变化的游憩系统,设计不同高度的栈道等景观设施,在削弱防洪堤切割影响的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体验潮汐变化的机会。

4、结论

相比于自然条件良好的国家湿地公园,本项目并不拥有一个先天健全的本底条件,其从粗放型养殖业转型建设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实践过程,是践行国家“两山理论”、北海市“生态立市”发展思路的缩影。保留坑塘肌理这一文化记忆,赋予其多样的生态游憩功能,是对此类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的创新,并能够对我国沿海地区生态修复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