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位于哈密国际探险公园的中心地带,哈密翼龙博物馆矗立于世界最独特的雅丹地貌之中,以建筑语言回应着地球上最严酷的自然环境。该区域化石翼龙遗迹丰富,却年均降水仅 30–50 毫米,常年受高达 13 级的强风与沙尘侵袭,气温从 –22°C 到 46°C 变化剧烈,地表温度可达 70°C,阳光辐射强烈。
2、目标与挑战
中国翼龙博物馆的设计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包括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控制建造和运营成本以及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3、设计策略
博物馆的生态适应性设计融合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功能,并在干旱区气候韧性策略上进行探索与创新。主体展厅下沉入地下,借助天然隔热维持室内温度稳定,并减少风沙侵蚀。地面上,螺旋形的贝壳状建筑群呼应化石恐龙蛋的形态,在视觉与空气动力学上稳固场地,偏转强风并引导气流,使风压降低 40%。
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建筑深处,人工照明用电减少 48.8%,每年节省 84,672 千瓦时电力。沙漏状的半透明膜结构收集并循环利用流动沙粒,用于景观修复。被动蒸发冷却系统利用干燥气候,将空调能耗降低 94%;中水回用与污泥厌氧消化为耐旱植物提供灌溉与养分,改善土壤质量。停车棚顶的光伏板每年可产生 50 万千瓦时清洁能源,使碳减排总量达到每年 900–1,000 吨二氧化碳当量。
4、结论
通过仿生形态、地下保温、可再生能源与循环资源管理的结合,哈密翼龙博物馆在极端环境中重新定义了可持续建筑,为干旱景观的低碳、生态适应性设计树立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