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位于上饶市的东乐谷音乐与演艺谷是建筑与自然无缝融合的典范,它顺应自然动态过程,而非对抗它们。作为信江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这一演艺与文化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场馆,它更是一处生机勃勃的景观,能够呼应周围环境,并适应水文、植被和季风性洪水的季节性变化。
2、目标与挑战
该项目占地102公顷,场地呈狭长形态,沿信江南岸山脚绵延。信江是上饶的“母亲河”,但这一片土地曾长期受入侵性植被、零散的农耕活动以及频繁的季节性洪水侵扰,且因洪水风险高,部分零散的旧居民点已被废弃。除山脚下的一小片狭长地带外,该区域大部分在汛期都会受到洪水侵袭,每20年还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特大洪水。场地交通不便,经济与社会价值低下。
上饶市总人口640万,其中约70万居民居住在信江沿岸,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既具文化属性,又能提供休闲与生态服务的公共空间。市政府希望将这一被低效利用的土地改造成一个能适应河漫滩洪涝挑战的公共空间,满足以下核心目标:建设一个音乐和表演主题的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包括音乐与演艺空间、视觉艺术展览空间,以及其他适用于室内外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
3、设计策略
3.1 山水之间的通透建筑:设计师根据场地的特点,利用狭窄的洪水安全地带,沿山脚一线布局所需要的3.0万平米建筑,形成长条状建筑整体。整体高度控制在规划所要求的12米范围之内。主体建筑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炎热多雨特点,由通透的外廊连续形成统一建筑立面。外廊栏杆由种植槽和简约栏杆形成虚实相间、富有韵律的五线谱,暗合了整体建筑的音乐主题。通透的建筑呼吸者往来与江面和山坡的凉风。屋顶大面积绿化和围廊上的绿植物,将建筑溶解于绿色环境之中,让丝竹管弦与天籁之音和谐共鸣。
3.2 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整体建筑群由连部分功能组成,其一是音乐和表演空间,这是主题,但面积仅6000平米,占总面积3万平米的1/5,而4/5面积都是配套性服务和商业建筑包括将音乐主题酒店,音乐主题餐厅,培训、办公和服务设施建筑等。所以,整体设计策略是将服务类建筑形成统一的简约现代建筑背景,由连续统一,·虚实相间的外廊构成统一的建筑立面。而作为主体的六个音乐和表演空间,则作为单一建筑背景上的活跃元素,如五线谱上的音符,从水平线条为主要特征的建筑立面上跳跃出来,使本来平淡宁静的建筑群突然生动起来。这六个音乐和表演主题空间包括三个圆弧形室内实体和三个由异形构筑物定义的虚体空间。三个室内实体空间更具甲方需求设计为一个常规的音乐厅和两个互动的音乐厅Livehouse Club。本项目重点介绍的是其三个户外音乐和表演主题空间,这些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唤起人的不同艺术灵感和对美的声音、和光影的感受,并引发出不同的表演反应。从东而西,分别是:
(1)听影,由清水混泥土构筑的光影回廊,一条回廊沿着池壁盘桓而上,终结于高处的眺望平台,可窥视城市风光,中间场地是一个圆形镜面水池,倒影天光,妙音回荡,池底仰望,可与天空对话,宇宙光影他步行在四周绝壁之上,便是宇宙的舞蹈与音律;
(2)闻籁: 由两各清水混泥土圆锥体内外相套而成,插在两组服务建筑之间。来之周边的声音在弧形绝壁之间撞击回荡。两侧建筑之间的高空连廊穿过两个椎体,穿越四层岩壁。从而形成丰富的视觉空间和声景体验。
(3)语竹:由双层花砖围合的圆柱体围合空间。一条步道在两层砖墙之间盘旋而上,与二层建筑连廊相联通。柱体中间有数十杆翠竹摇曳,仿佛悄悄细语,静谧而深情,竹在中国古代代表管乐,在这里音乐回归本源。
3.3 建筑与景观的交响乐:本设计的另一个特色是将表演空间延伸至广阔的公园。室内、空间装置和户外廊桥及平台,构成了人与自然交响的舞台。让音乐和表演从专业走向平民,走向寻常,融入自然。一条空中廊桥,链接六个虚实表演空间。无论早上或是傍晚,都可以看到盛装和平装的男女青年、老人和孩子们,选择自己的空间,或独自引吭高歌,自拍自秀、或三五成群,载歌载舞。这是一个打破常规音乐和表演空间的建筑,而是融于自然,将自然作为舞台的音乐空间网络。让表演和音乐回归本源。
3.4 海绵公园拥抱洪水:作为整体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师将河漫滩和洪水适应作为音乐和表演空间设计的机遇,不是修筑防洪堤对抗和回避洪水,相反,而是通过海绵化的设计,拥抱洪水,将洪水作为日常人类的生活的一种体验,更是广义的人类表演空间的有机环境。海绵策略包括在退化的河漫滩上通过简单的填挖方技术,形成众多池塘和岛屿,营造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吸纳雨水和洪水;修建立体化的步行网络和表演平台;特别是修建空中走廊、平台和风雨亭,它们既是音乐和表演空间,更是市民日常的休憩空间。哪怕是百年一遇的洪水,这些高空栈桥和活动平台仍然能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需要,并连接音乐谷的室内建筑空间。
4、结语:与自然共建,共谱城市与文化的交响
东乐谷音乐与演艺谷不仅是一座建筑作品,更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范式——它尊重自然、顺应生态,将文化、演艺与环境融为一体。在这里,自然不再只是建筑的背景,而是舞台的一部分;洪水不再是需要对抗的灾害,而是被纳入设计的动态元素;城市空间不再是冷漠的钢筋水泥,而是与山水共生的生命体。这一项目打破了传统演艺空间的边界,让音乐和表演从专业场馆走向日常生活,走向自然,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体验。空中走廊、栈桥、漂浮舞台构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网络,而“听影”“闻籁”“语竹”等场所,则激发人们以光影、回声和竹韵感知艺术,赋予空间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更重要的是,东岳谷展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哲学:与自然共建,而非对抗。它证明了,一个能够适应洪水的城市空间,不仅可以提升生态韧性,还能成为市民共享的文化舞台。正如水的流动孕育生命,东岳谷的设计理念也在激发新的城市想象,为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了借鉴。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探索,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次有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