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age >  Ideas >  Publications >  Text
/upload/books/439491dfeadad2ec18e0cd8d4eda6a62.jpg

基于共享理念的传统村落振兴实践

  • Author:
  • Translator:
  • Publisher: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Pubtime:2023
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面临两难困境。就保护而言,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其景观演变往往会造成文化多样性、连续性和文化身份的丧失,因此,将村落视为一种遗产而对其进行保护有利于保留其文化景观、维护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就发展而言,传统村落首先是空间领地,与特定人群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权益相关联,相比于将传统村落视为遗产,部分学者更支持把关注重点放在具体的地方权益上,认为传统村落应顺应社会发展而适当地改变其功能与形态。但在具体的乡村实践中,并非是对这两种视角二选一的问题,现行的遗产保护体系使静态的物质保护与动态的社会发展始终难以融合,因此亟须梳理相关理论,对比传统村落的不同保护方式,为当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 

二、市场背景:旅游导向型的传统村落振兴 

三、社会背景:基层组织共建共享共治、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新时代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城乡分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发展受挫期(1949—1977年)

二、从城乡互动到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初期与中期(1978—2012年)

三、城乡一体化及城乡融合:改革开放后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期(2012年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下的城乡一体化——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关系 

基于共享理念的传统村落振兴实践 VIII

一、对传统城乡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新城乡关系 

第三章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

一、基于物质的保护方法

二、基于价值的保护方法

三、活态遗产方法 

第二节 多利益主体理论

一、多利益主体的概念与分类 

二、多利益主体理论在传统村落振兴中的应用

三、促进传统村落振兴的多利益主体协作途径 

第四章 基于城乡多元主体关系的传统村落振兴模式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

一、案例介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 

二、小结 

第二节 集体主导型

一、案例介绍——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

二、小结 

第三节 企业主导型 

一、案例分析——安徽黟县宏村

二、小结 

第四节 多元主体共建型

一、案例介绍——安徽歙县唐模村 

二、小结

第五节 发展多元主体共建模式的必要性

IX 目 录

第五章 西溪南村的城乡多元主体共建实践 

第一节 现状问题 

第二节 活化目标 

第三节 措施

一、本底精读以揭示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二、设计“望山生活”:五位一体兑现生态与文化服务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成效

一、产业高品质发展,村民收入提高

二、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形成,社区活力激活 

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认同加强 

第六章 巡检司村的共享共建实践 

第一节 现状问题

第二节 活化目标 

第三节 措施

一、本底精读:发掘传统生态智慧,保护修复文化遗产

二、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增强生态系统服务 

三、引入“望山生活”,五位一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成效

一、环境可持续 

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三、新秩序激发乡村活力

四、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基于共享理念的传统村落振兴实践 

第七章 基于共享理念的传统村落发展建议 

第一节 城乡多元主体共建的组织框架

一、创新制度,协调资源,互为监督——与政府、村集体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理解磨合,就业帮扶,适当引导——与村民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解读乡土,艺术激活,传媒赋能——与学术、艺术、传媒团体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共享共建共治传统村落——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企业的角色:责任意识、积极合作、创造市场

二、政府与村集体的角色:协调监管、基层党建、开放创新

三、村民的角色:关注家乡发展,积极投入建设 

第三节 建立与优化多元主体共建的多中心管理体系

一、多元主体共建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二、人地关系稳定的核心:提升本地主体的能动性

三、搭建工作平台,促进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面临两难困境。就保护而言,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其景观演变往往会造成文化多样性、连续性和文化身份的丧失,因此,将村落视为一种遗产而对其进行保护有利于保留其文化景观、维护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就发展而言,传统村落首先是空间领地,与特定人群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权益相关联,相比于将传统村落视为遗产,部分学者更支持把关注重点放在具体的地方权益上,认为传统村落应顺应社会发展而适当地改变其功能与形态。但在具体的乡村实践中,并非是对这两种视角二选一的问题,现行的遗产保护体系使静态的物质保护与动态的社会发展始终难以融合,因此亟须梳理相关理论,对比传统村落的不同保护方式,为当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
All comments only on behalf of Internet users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