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UED城市环境设计:俞孔坚: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丨蔓藤城市

2017-02-28 来源: UED城市环境设计

什么是深邃之形?

深邃的形,就是把人的欲望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之上。

——俞孔坚


“蔓藤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演讲嘉宾:

俞孔坚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院长,首席设计师


UED俞孔坚专访


  2017年1月13日,“蔓藤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于“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期间,在贵州省义龙新区楼纳隆重召开。

  论坛上,俞孔坚发表了题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的演讲,并接受了UED专访。


俞孔坚“蔓藤城市”论坛上演讲


  什么是深邃之形?深邃的形,就是把人的欲望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之上。表面是形,背后是生态的过程、生态的健康和生态的安全。


深邃之形与浅陋之形


  贵州美,因为它是由深邃的形构成,而不是虚假的形。梯田是深邃的形,农民要满足种地的欲望,就必须按照梯田的形状来,现在的城市景观往往是虚假的形。深邃之形有两个方面的概念,一个是空间的格局,一个是叠加的形态。


空间的格局


古代人与自然的空间格局


  中国风水是通过中国的罗盘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格局,“天、地、人、神”和谐的格局。这个格局是人如何与自然、水、风相适应,是一种深邃的形。因此,风水讲的是两种生态的过程,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了深邃的层次和乡村的格局。

徽州府——城市与水的空间格局


徽州府——城市与水的空间格局


  在皖南地区的徽州府,城市和水是一种以水为脉的“蔓藤城市”的关系,城市与水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局。


山坡上的村庄


  村落的选址也是一种格局,是山、水、田之间的关系。村落选在山坡上而不是山坡下,也不是平原上,而农民要种地、要生存,所以将人的欲望建立在了自然的健康和安全的格局之上,形成了格局的美。


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


  现代的生态规划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例如Geddes剖面讲的就是一种格局,比如海底打鱼,山上砍柴等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已经在空间上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种千层饼——麦克哈格的模式,是通过生态因子的垂直分布的分析来判定人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而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了基质、廊道、斑块的格局。因此,蔓藤城市的“叶子”、“藤”实际上是斑块和廊道,基质则是田野和自然。因此,这三个元素构成了景观的空间与结构格局。


大数据分析


  当代更深入的大数据分析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判断深邃空间格局的,一套非常现代的数据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这相当于古代通过罗盘判定人跟自然的空间关系,现在是用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来判定人与自然空间的关系。中央一直在倡导确定城市边界和生态边界,实际上,划定生态红线就是在确定城市扩张的边界线。


空间博弈


  “蔓藤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博弈的关系,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技术,通过空间的模拟来判别关系。比如说廊道,可以划定边界,它有个基本模式就是扩散阻力。在地理学上有一个叫做引力模型,通过人口吸引力和空间资源关系来判别它的边界在哪里,因此合理地划出一个城市或者某种格局的边界。

多尺度系统


  “蔓藤城市”不是一个尺度上的,而是多个尺度上的。在国家尺度上,也应该按照“蔓藤城市”的方式去思考,不是直接在大区域上画出发展区域或者保护区域,它应该按照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城镇尺度来考虑,因此它是一个多尺度的系统。“蔓藤城市”实际上不是形态,而是其背后的生态过程在决定城市的形态。


水系统的格局


  土地是有表情的,土地上有村落、农田、水。尤其是水,水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格局,把它平掉以后,格局就被破坏了,生态的形就消失了。所以为什么总有城市内涝出现,因为自然的系统被破坏了。五千年的开垦,我们在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水不光是自然遗产,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所以在规划中,我们应该把它们(水)连在一起。从正负形的角度来考虑,“蔓藤城市”的形态是藤蔓,反过来,自然也是“藤蔓”。


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水的格局


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慢行系统规划


  自然的藤蔓如何让它延续、生长,以自然的形来决定人的形。将生命的自然的边界确定以后,将水、绿地、慢行系统和人的活动结合进去,再把车的系统放到最后考虑。如此,慢行系统和自然系统便构成了生命的系统。


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海绵湿地


  水可以不需要通过管道来解决,如果蔓藤系统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建设它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成本就可能非常高,所以必须有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


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水过滤系统


  比如雨水可以不通过管道就进入农田和绿地,进入生命系统,构成了生态的基础设施。这个生态的基础设施便可以造就一个在自然基础上的活的城市。


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海绵排水系统


  水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渠道排除,过滤也可以通过绿地来层层过滤。所以自然的藤蔓对应的是人的藤蔓。自然的藤蔓和人与城市的藤蔓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体。


叠加的形态


梯田


  “蔓藤城市”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才能成为深邃的形?在·第二种形态中,文化与自然不是毗邻的关系,不是格局的关系,它们是叠加的关系。比如梯田,梯田分不出哪些是人为的,哪些是自然的。农民造梯田,底层是自然的,上面就像被子一样叠加了一层人工的,这就是一种形态,人工与自然的叠加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罗盘帮我们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它的边界和路网在很大程度上被解决了。


小脚美而不自然,大脚自然却不美


  然而田野应该是什么样子?城市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自然和人工有时候是分不出的,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设计?我们总觉得自然是美的,但自然不一定是美的,美的同时不一定是生态的。如何实现既美又生态?这就需要深邃之形。


浙江金华硬化的堤岸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防洪的名义下,用钢筋水泥毁掉了大部分江河的生态系统,造就了和生态没有关系得浅陋之形。弹性适应可以获得深邃之形,那么如何获得弹性适应?向农民学习。


俞孔坚作品: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是俞孔坚在家乡做的一个案例,防洪堤砸掉以后向农民学习,建成了具有弹性的梯田。建成梯田以后,人跟水的关系就清晰了,人可以进入到水岸边,这就是梯田的形。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100年一遇洪水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20年一遇洪水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干旱时期


  这是有形的,有弹性的,弹性体现在人跟水的和谐的关系。这个形在二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的情况下,都是美的。所以说“蔓藤城市”应该也是富有弹性的城市。

形,代表了我们对美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市,我们要美丽的有深邃之形的中国,而不是肤浅之形的中国。


俞孔坚作品:浙江衢州鹿鸣公园


俞孔坚作品: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蔓藤”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所以“蔓藤城市”是一种深邃之形,它在水边可以变成依附在水上的城市,在田野上可以变成田野上的城市,在山里变成山里的城市,所以它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形态。


UED专访


  UED:您认为应该如何从宏观上实践蔓藤城市?

  俞孔坚:崔院士提出蔓藤城市,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体现在他说的五个方面。它是一种人跟自然和谐的关系,是组团式的,混合式的,田园式的,交通便捷的,这是现代城市最新的理念。蔓藤城市是对原有城市的一种反叛,或者说一种纠正。我们过去的城市就是大马路,大街区,城市不断地蔓延开来,功能分区明显,城市生活十分快速。


城市宽阔的道路


  所以蔓藤城市的概念实际上是对过去的这种工业化主导下,机械的城市的再思考,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反思,提出的一个适应中国当下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应对中国的人地关系的矛盾,文化遗产的存在以及生态的脆弱性所提出来的一种理念。我认为它是一种非常理想,非常好的一种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城市与自然的边界


  那么如何来实现它,第一,蔓藤城市要有它的边界,关键的一点就是田和城的关系,它们的边界要确定。这就形成了城市和田野的空间格局,反映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二,蔓藤城市需要有新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也许不是贵阳、北京这样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更需要利用自然来解决人的服务,比如说雨水管理,雨洪管理就不能像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样,靠埋大管道,集中地排污去解决,而应该充分地利用田野,利用自然,利用农田来处理雨涝的问题,来循环和利用污染物。因为污染物本身也是营养物,人类的排泄物本身是肥料,所以它可以用来建立很好的城乡关系。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所以蔓藤城市主要是理念,但是实现并不难。只要有这样的理念,把边界确定,运用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比如小街区、密路网、组团式、高密度、土地的混合使用等,就可以形成崔院士所描绘的美丽的蔓藤城市。


  UED:您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未来的潜力在乡村,特大城市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贵州是一个乡村面积很大的省,如果蔓藤城市这样的理念在贵州实践的话,贵州的优势在哪里?


  俞孔坚:首先,贵州的优势在于它有美丽的风景,是喀斯特地貌,有大量美丽的山。贵州平地很少,山很多。另外至少在兴义这一带,在高原地区有独特的气候,气候是一种很好的条件,所以贵州有非常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美的风景以及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它将是一个后发展地区。


贵州的山


  另外它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这么多的民族的文化在这儿。这些都将为我们新一轮的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接收新的人口的优势。这些人口哪儿来呢?就是不愿意在大城市过那种呼吸着肮脏的空气的生活,不愿意吃有毒蔬菜,不愿意吃有毒大米的这样一群人来贵州,至少来半年,把贵州作为全国人民的后花园。


贵州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


  今天李晓江院长讲到中国城镇化的趋势,未来人口可能会减缓向大城市的集中,而是向县城,向更偏远的城镇集中,越来越走向就地城镇化。城镇化概念现在越来越走向更健康、更科学的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贵州因为有大面积保留的中国所独有的山水、生态环境、干净的空气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所以在未来一轮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后发优势。我把它叫做新一轮的“新上山下乡运动”。


文章来源: UED城市环境设计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zOTU4MQ==&mid=2653364949&idx=1&sn=ce3a7be3d32d72e243770b60b79fdd46&chksm=bd3cdc278a4b553152fc12a54f66c7edff104865e1f83c941326cc980e97ee29bb6796560d2a&mpshare=1&scene=1&srcid=022764CjRpMC871vy1GossUH#rd